乒乓球这项体育运动在中国的地位可以说是无可撼动的。即使是那些从小到大一次都没有碰过乒乓球的中国人也都清楚的知道一个事实——那就是中国的乒乓球实力世界第一。
能让乒乓球在中国达到家喻户晓的程度,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在于中国乒乓球队。自年赢得第一个世界冠军以来,中国乒乓球队迄今为止已拿下超过个世界冠军,并在各类世界赛事上斩获超过枚奖牌。
而我们所要介绍的这部电影所讲述的正是中国乒乓球队在历史上连续四届世界锦标赛无缘斯韦思林杯,最终在教练蔡振华(影片中该角色改名为戴敏佳)带领下逆风翻盘的故事。
影片一开始就为观众们呈现了一个不同模样的中国乒乓球队。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中国男子乒乓球队在世界赛场上被欧洲强队全面压制,年的男团比赛更是只取得了排名第七的成绩,这样的成绩别说冲击奖杯了,甚至连决赛圈都进不了。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局面,有诸多原因。首先是中国的传统打法被世界乒联封禁;其次是新型胶水的出现使得乒乓球拍的制作工艺得到了极大提升,但这一胶水工艺由于外国限制,中国同样难以得到;最后则不得不提,欧洲多国球队历经多年的发展,在先进打法和现代科技配合之下,技术水准突飞猛进。
反观中国,无论是训练方式,还是球队体制、亦或是思维方式依旧还在坚持着老一套。在残酷的现实下,由吴京饰演的中国乒乓男队主教练大李最终黯然离场。新一任男队教练的选拔由此展开。
而此时的戴敏佳则在意大利街头突遇抢劫,让人错愕不已的是主动报警的戴敏佳最后却被赶来的警察当作劫匪带到了警察局。虽然迅速赶来的同事很快就让警察局长亲自将其释放,这次意外遭遇让观众看到了戴敏佳在意大利获得的尊重与礼遇,但却无形中让戴敏佳更加坚定起回国的决心。
迅速赶回国参加主教练竞选的戴敏佳,凭借一句“我相信我们两年后能夺回斯韦思林杯”得到了领导的青睐,最终成功入选新一任的中国乒乓男队主教练。
可光有领导的青睐是不够的,包括教练组成员、男队队员在内的所有人都不看好戴敏佳,甚至觉得他“两年拿下斯韦思林杯”的誓言是在夸夸其谈,而其中最为尖锐的批评声莫过于那句“他自己当运动员时候都从来没有拿过乒乓球赛的世界单打冠军”。
面对身边人的议论纷纷,戴敏佳并不在意,因为他知道通往成功的道路永远不会是一帆风顺的。默默做事,干出成绩是他面对非议的唯一答案,同时也是最好答案。
针对眼下中国乒乓男队青黄不接、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他大胆启动全国选拔的方式为国家队补充新鲜血液。可他最终给出的国家队名单却让人不由得大跌眼镜,在外人看来,这支球队不像是冲击冠军的种子选手,更像是毫无实力的“残兵败将、散兵游勇”。
这其中包括了两位年仅十六岁的小将侯卓翔和董帅,身负肩伤的主力队员白民和,年近三十准备出国的老将黄昭,只会削球且双眼近视高达一千度以上的龚枫。如此配置要怎么才能够帮助中国拿回世界冠军?这可能是所有观众看到这里都在思考的问题,同样也是片中主角戴敏佳一直在思索的问题。
为了让这支在旁人看来几乎毫无希望的球队能够在一众欧洲强队中杀出重围拿下冠军,戴敏佳付出了太多太多。他让出了上级分配的房子只为请回经验丰富的教练员,和各个企业老板们应酬喝酒只为了获得用于购买先进训练记录仪器的赞助,为了让惩治不守规矩的主力队员甚至不惜将其赶走,不顾身边人议论选择将具有潜力的球员派送国外进行学习。
无论春夏秋冬,始终坚持如一地带着队员们训练,正如电影后面所说的那样,如果别人练一千个小时,我们就练了一万个小时。从每天早上六点半起床开始训练,但夜晚回到宿舍倒头便睡,不管春夏秋冬皆是如此,这就是每个乒乓球队员们的真实生活,也是他们为了获得成功所付出的巨大代价。
按照一般体育题材影片的叙事套路,经历了如此之多的磨难和考验,眼前这支由”残兵败将“组成的队伍照理说应该能够迎来自己的高光时刻了吧。但剧情却丝毫没有去美化真实历史中的残酷,这支历练许久的球队在万众瞩目的哥德堡世锦赛上败的一塌糊涂。
很少会有电影导演会用长达一个多小时的篇幅去铺垫一场失败,而邓超却这么做了。他先是带领观众一同走进艰苦奋斗的乒乓球队队员们的训练生活,将视角聚焦在这些年轻人对梦想和未来的渴望之上,就在包括观众在内的所有人都认为历经长期训练的这支新球队即将在哥德堡的赛场上大放异彩的时候,却画风一转用残酷的结局告诉所有人这是一场失败的比赛。
几乎所有人都渴望在运动的赛场上取得胜利,为自己的人生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但事实上,成功与胜利从来都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够实现的,而“只要努力就能够成功”也从来都不是完全正确的真理。也有可能在经历了九十九次失败之后,最终迎来的依旧还是一次失败。
问题来了,成功真的那么重要吗?对于运动员来说,胜利的喜悦是无与伦比的,而这也同时造成了许多运动员在赛场上过分看重自己的输赢,从而害怕失败、害怕遭受到别人的讥讽、害怕因为自己的失败让队员和教练失望,正是这种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