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削球打法的历史回顾、价值与广东省队乒乓球培养的突破口
成波锦(广州体育学院小球教研室)
张渤(广东省体育职业技术学院)
1.削球打法是乒乓球运动的主要打法类型之一
乒乓球运动起源于十九世纪末的英国,最早的乒乓球拍是模仿网球拍做成的空心球拍。随后木板球拍代替了空心拍,但是木板球拍的击球摩擦力和弹力较小,很难产生速度和旋转。直到20世纪初,英国人库特发明了胶皮拍,就是将带有颗粒状凸点的胶垫代替软木垫贴在木板球拍上,这一发明增加了击球的弹性和摩擦,从此乒乓球运动进入了旋转时代。
早期的乒乓球运动,球桌较宽、球网较高、球拍胶皮和海绵摩擦力较弱,击球速度不快、旋转也不强。因此,在当时最适应这种运动特点的只能是削球防守型打法,原因是削球防守型打法可以制造下旋球,这在旋转上体现出一定的变化,同时旋转能够产生良好的弧线从而保证击球的稳定性。在那时削球打法较进攻型打法命中率更高,变化更多,它适应了当时乒乓球运动的规律,因此是那个时代最为先进、最为主流和最具威力的打法,并且在相当长时期占据主导和有利的局面。
之后,随着器材和技术不断发展和演进,削球打法与快攻型打法、弧圈型打法并存发展成为乒乓球运动三大主要打法类型之一。
2.削球打法为我国乒乓球事业攀登世界乒坛顶峰做出了突出贡献
削球历史回顾:
缔造辉煌离不开削球
回顾历史,削球打法多次在世界大赛中作为秘密武器屡立奇功。例如,年第27届世乒赛,日本乒乓球队寄希望于其发明的弧圈球技术,从中国队手中夺回斯韦思林杯。而中国队派出秘密武器,直拍削球手——张燮林。他利用长胶球拍的奇特性能,削出转与不转的球,柔中有刚,打得对手晕头转向。张燮林连赢四局,一共只丢了33分,平均每局只让对手得了8.25分,从此便有了“魔术师”的称号。
年第28届世乒赛,中国女队决心打翻身仗。国家女队教练容国团在排兵布阵上大胆使用郑敏之、林慧卿这两个削球打法的选手,迎战四届冠军日本队。他们不负众望分别拿下一盘单打,并在双打配合中再次获胜,中国女队第一次登上了世界冠军宝座。
年第31届世乒赛,中国男团与匈牙利、瑞典等强队遭遇,梁戈亮是横拍削球打法的运动员派上阵来。在中匈之战中,梁戈亮迎战贝列兹奈伊,他利用削球旋转的多种变化和出其不意的反攻技术,打得贝列兹奈伊无可奈何地败下阵来。接下来的中瑞之战,梁戈亮打头阵,以2比0战胜阿尔塞,又以2比1力克约翰森,为中国队取得决赛权并最终拼掉日本队登上冠军宝座立下赫赫战功。
年第33届世乒赛,作为秘密武器的葛新爱——直拍削球打法,在决赛中连挫韩国名将李艾莉萨与郑贤淑(韩国女队曾在32届世乒赛战胜中国队问鼎冠军),为中国女队夺取考比伦杯拿下关键的两分。男队运动员陆元盛同样是削球打法,在第33届世乒赛对阵南斯拉夫运动员舒尔贝克的比赛中,时削时攻,不断变幻节奏,经过艰苦作战为中国男队重夺冠军奖杯赢得了宝贵的1分。
年第35届世乒赛女单比赛,童玲作为以防守为主结合反攻的削球打法的运动员,战胜大名鼎鼎连续两次荣获世界冠军的朝鲜名将朴英顺,为葛新爱(削球)夺冠扫清障碍。
年第38届世乒赛男团决赛,横拍两面削球名将陈新华的闪亮登场,让瑞典人再次惊呼“秘密武器来了!”。陈新华第一盘以2比0快速完胜林德。当中国队以4比0领先时,陈新华又漂亮地拿下了瓦尔德内尔,为中国队战胜瑞典立下头功。此外,陈新华作为削球选手,在所有团体赛中保持12战全胜的光辉战绩,这在当时实属不易。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队由于打法单一化,已经连续三届失去男子团体冠军。其中,在第41届世界锦标赛上男团滑至第七名,这无疑是中国乒乓球历史的最低潮。
年第43届世界锦标赛是中国男队打翻身仗的历史时刻。男团决赛中国队迎来了第41、42届世乒赛男团冠军瑞典队。削球选手丁松作为秘密武器迎战瑞典名将卡尔松。丁松在比赛中削中带攻,变化无穷,在关键的第三盘击败了卡尔松,为中国队重夺霸主地位立下奇功,再一次向世人证明了削球打法的无穷魅力。同时,丁松的成功显示出削球打法实现了里程碑式的跨越发展。
以后,还涌现出诸多优秀的削球选手,如王辉、侯英超、范瑛、武扬等,为中国乒乓球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坚持“百花齐放”的技术与打法的方针政策是我国乒乓球运动长盛不衰的法宝之一
国家体育总局蔡振华副局长在全国乒乓球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到“中国乒乓球队50多年的长盛不衰,是党和人民的支持,举国体制、乒乓球界的团结一致,还有我们一直坚持贯彻“百花齐放”的方针。”而削球打法就是这百花齐放中的一朵无法替代的鲜花。
从年27届世锦赛上被誉为“魔术师”的张燮林和队友王志良获得首个削球男双世界冠军开始,削球选手便多次荣获得世界冠军。从50-60年代的张燮林、王志良、郑敏芝,70年代的梁戈亮、陆元盛、黄亮,80年代的陈新华、童玲、葛新爱,90年代至今的丁松、王浩、王辉、武阳等世界冠军均为削球打法,由此可见削球打法对中国乒乓球运动提供了巨大的支持和力量。
中国作为世界乒乓大国,很早就意识到打法如果单一化对于取得优异成绩及世界乒乓球运动的发展将会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提出“百花齐放”的打法发展方针并始终以此指导着我国乒乓球运动打法的积极发展。
为了促进进攻与削球打法齐头并进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例如,中国乒协在国内某些重要的青少年乒乓球集训比赛的打法配备方面做出严格规定,要求参赛队伍中必须有一名削球打法运动员参赛。同时,规定削球打法运动员可不占用本单位集训名额等相关规定,加大扶持基层对削球打法的培养。4.目前国内削球选手青黄不接,国外削球选手对中国乒乓球产生一定的威胁
众所周知,打法与打法之间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如果一种打法的培养处于滞后或者落后状态,这势必造成技术发展的失衡,以及对该种打法适应性的降低,从而影响比赛成绩和发挥。近年来,中国乒乓球在削球打法的培养上有所忽视和欠缺,造成了目前打法过于单一,运动员对付削球的能力和水平逐渐下降。
随着乒乓球运动的发展,削球打法不在是我国的秘密武器。甚至近年来我国的削球打法呈现近乎绝迹的状况。削球选手在弧圈打法和急功近利的培养意识的强烈冲击下,举步维艰,难以为继。而世界其他国家却在积极发展这种打法。
第47届世乒赛,韩国名将朱世赫一路过关斩将,战胜了马琳等诸多优秀选手,夺得男子单打亚军。年仁川亚运会,朱世赫带领韩国队获得男子团体亚军。年中国乒乓球超级联赛中朱世赫代表广东俱乐部参赛,将国家男队目前最好的削球选手马特斩落马下,并在整个乒超赛季都有不俗的战绩。年第52届世乒赛团体赛,其带领韩国男队站在世界第三的领奖台。
在女子削球选手方面,韩国著名选手金景娥在第47届世乒赛,先后战胜了王楠、帖亚娜。之后又在第17届亚洲锦标赛中战胜了郭跃和牛剑锋,带领韩国队杀入女团决赛。韩国后起之秀削球手徐孝媛,获得了年韩国公开赛、波兰公开赛女单冠军。年吉隆坡世乒赛,朝鲜女队凭借削球选手金颂伊战胜了世界冠军新加坡队获得了团体第三名的好成绩。
近年来,国外涌现出不少优秀的削球选手,并在国际比赛中创造了优异的成绩,给中国队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5.规则器材的改变为削球选手带来蓬勃生机与严峻挑战
随着乒乓球运动的发展,规则器材的不断改革,使得乒乓球运动的技术速度越来越大、旋转越来越强,这些变化对削球打法提出了严峻的考验,但同越快、力量越来时也带来了发展的机遇。
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乒联对乒乓球运动的规则先后做出了四次修改。
年10月1日起,将乒乓球直径由38毫米扩大至40毫米,重量增加至2.7克。这使得乒乓球的旋转相对减弱,速度相对减慢,而力量也随之相对减小。速度减慢,为削球选手制造旋转变化提供了更多的时间。但是由于速度的降低,相对于进攻方的调节时间更充分了,便于其发力进攻。
年9月1日起,每局比分由21分赛制改为11分赛制。比赛时间相对紧缩集中,对削球选手体能的消耗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但是由于削球选手普遍属于慢热型,较短的比赛时间并不利于其充分进入比赛状态,影响其水平地发挥。同时,比分的减少加大了比赛结果的偶然性。
年9月1日起,对运动员发球方式进行了限制,实行“无遮挡发球”。该项规定的出台,有利于削球选手对发球旋转的判断,从而在接发球环节上可以更主动积极地进行变化,在控球的质量和变化中寻求更多的机会。
年奥运会后,比赛所用胶水由有机胶水改为无机胶水。胶水对于球拍黏贴后产生的力量、旋转、速度有着较大地影响。而无机(水溶性)胶水的使用,在进攻旋转、力量、速度上都会较有机胶水有所下降。这对攻球型选手较为不利,对于削球选手反而是一个难得的发展契机。
年伦敦奥运会后,国际国内大赛采用了新材料有缝塑料球,替代了已有百年历史的赛璐璐材料制球,这是乒乓球球体本身的第二次改革。球体材质的改变以及球体直径的略微增加(增加至40.5毫米左右),使得击球各要素的质量都不同程度地降低,这再次给削球选手带来了生机和希望。
年3月吉隆坡世界乒乓球锦标赛期间,国际乒联代表大会决议通过了瑞士乒协提出的增高乒乓球球网高度的提案,这将意味着乒乓球速度,力量将再一次减弱,可能会对削球打法开辟更多的发展空间。
6.削球打法对于提高乒乓球观赏性不可或缺
乒乓球运动的看点,在于打法的多样化以及技战术的丰富变化。如果比赛中,清一色只是快攻型和弧圈型对抗,打法简单粗暴、回合甚少,久而久之势必会影响观众对乒乓球运动的喜爱程度,进而影响奥运会转播收视率甚至运动的全球普及率等。乒乓球运动只有在打法类型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百舸争流”,乒乓舞台异彩纷呈才可能吸引人们的哪里看白癜风专业北京那个医院治疗白癜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