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弧圈球是一项全身协调发力的技术,要掌握和运用好此技术,必须科学地理解和洞悉它的构成要素,然后使之合而为一。这就是学习法中所说的:先分析,再综合。
2。弧圈技术最大的特点是稳,然后是转、快。要做到既稳又转、既稳又快,就必须形成一个稳定的发力机制。(当然稳定并不是死板不变,而是随机应变中的内在稳定)
二、弧圈动作的分解与合成:
1、在腰和上身不转动的情况下,人成预备击球状站立,大臂从贴近身侧带动小臂向上挥动(特别注意:这是在一个平面内的挥动),那么整个手臂所挥动过的平面可以与地面形成0到90度的各种夹角。(高吊与前冲的区别之一就是球拍前倾角度的不同)。可以说,这样的大臂带动小臂在一个平面内的挥动就是弧圈球中整个手臂经过的路线,但还并没有形成内切形的弧线,手臂和拍面还是在同一个平面上的运行。 A、在这个分解动作上切忌:a.手腕不相对固定,在挥拍过程中随意抖动、转动。这会造成最后整体弧圈动作的击球不稳:即产生发力不稳、方向不稳、拉漏拉飘的现象。b.手臂摆动不在一平面上,形成弧线,后果是常常拉下网、拉漏拉飘、即使拉上的球也往往显得软弱无力。 B、所以在没有转腰的前提下,大臂带动小臂的挥动应当在一个平面之内,这是弧圈发力集中的重要关键之一,也是实现弧圈技术稳定特点的第一要点。
2、恰如其分的预摆:腰带动右肩左转(一般转过20度左右),右肩稍稍低于左肩,大臂自然贴近身侧,千万别随意或故意向后拉,相对固定手腕,并根据来球特性和自己使用什么样的弧圈(高吊或前冲)控制好球拍的前倾角。此时身体重心在右腿。这样就形成了预摆,要记住:正确而稳定的预摆是弧圈技术动作完整正确和发力稳定的必要前提。 3、成预摆后,支撑腿要蹬实。(许多书上说要蹬腿,看了照练,往往过分发力蹬腿,身体被蹬得往上串,导致重心猛地上冲,造成手臂发力过猛,常常拉飘。孔令辉的蹬腿动作极为讲究控制,所以看上去很协调,平衡;而有的球友蹬腿过猛,还没打到球,人已经散了架,那样会稳吗?)所以,要蹬实,保持起动前瞬间的重心稳定,然后,腿蹬实,助腰转、腰带肩、肩带大臂、大臂带小臂,手腕相对固定并控制好球拍的前倾角。更简单地说:腰一转,拍就动。肩、肘、腕三个关节是力的传送点。这个过程,就把两个动作合而为一:腰肩的横向转动和手臂与球拍在一个平面上挥动相结合,球拍的内切弧线已经基本形成。
三、弧圈技术的内在发力机制:
1、击球前的匀加速发力:腿要蹬实,支持腰匀加速转动,在肩、肘腕关节的带动下,球拍呈一定的前倾角向前上方作匀加速运动迎击来球。
2、击球时的突然变加速发力:当球拍撞到球前的一瞬间,小臂借着重心转移的力量,突然加速内收,(此时腰、肩、大臂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并适当收紧,肘关节依旧保持弧线运动,并成为小臂内收的支点和轴),此时要保持相对固定的手腕和拍形,根据来球,微调球拍前倾角,打磨结合,适当运用中指顶拍的力量。整个身体的感觉是适度绷紧状态。 用重心转移的力量击球是弧圈发力稳定的最关键所在。能够用重心转移的力量来击球是很舒服的,有些球友拉不上球反而感觉吃力,就是因为没有用球与拍撞击和摩擦所产生的反作用力来抵消部分重心转移和小臂加速内收的力量,从而用身体和手臂硬生生地收住这种力量,等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自作自受。
3、击球结束后的还原放松:打磨结束,球离拍而去,重心转移和小臂加速内收的部分力量被球卸去,但毕竟是部分而已,所以必须用左腿支撑和收住手臂来缓解剩余的力量,并放松身体、手臂和手腕,调整步伐,呈还原姿势迎击下一来球。
四、弧圈球的发力方向:
1、向上与向前:本文《二、弧圈动作的分解与合成》的第1点所诉,整个手臂挥动平面与地面形成的夹角,决定了是向上拉还是向前冲。一般与地面成70到80度角时为向上拉(即高吊弧圈);与地面成40到50度角为向前拉(即前冲弧圈)。但由于很多前冲弧圈是打磨结合的,有了打的撞击力,球脱拍较快(这是相对于纯粹摩擦的前冲弧圈),所以,50到60度的前倾角击球也是可行的。
2、向左、向右和向中:向左方拉时,在起动时适度向内钩腕;向右方拉时,在起动时适度向外伸腕;向中间拉时,在起动时保持直腕。
五、弧圈击球点和击球时机:
1、击球点:右腰侧上方与腰的距离约一肘半,与身体所在的平面约成45度角处为最佳。
2、击球时机:
(1)前冲弧圈:高点期或下降前期击球。个人认为最好是与网差不多高的下降前期击球为最佳。因为此时最适合主动发力打磨,而高点期击球若是拍形控制不好或大力前冲极易打出台。特别是业余球友,更不提倡在上升期击球,我认为这样的击球风险太大,对方来球下旋强则极易拉下网,下旋弱则极易拉出台。若对方来球不很高,短而转,业余球友去拉上升期,成功率实在太低,还不如在下降前期拉一板中等力量的前冲为妙,因为此刻必然比上升期离球台端线要近,容易拉上球。
(2)高吊弧圈:一般在下降前期拉球最合适,因为此时拉出去的球速度较快,对手放手相对难。而在下降中、后期拉出的球速度回慢些,但旋转可能会更强。 对于弧圈,总结为三句话:腰肩的转动,带动手臂挥动平面成弧线运动;重心转移带动小臂的挥动中突然加速击球;手腕不要乱动,应相对固定,控制好前倾角和方向,中指适当顶拍,打磨结合。 希望乒乓成为我们共同的爱好,强身健体的载体。对于我的文字,希望你能用耐心去阅读、细心去思考、灵心去领悟;希望你能在实践中体会、批判地吸收、并真诚地与我交流,使我们共同有进步。
(3) 弧圈球与反胶球拍(一)
六十年代初期,日本运动员发明了弧圈球。之所以称作弧圈球,是因为当时的运动员使用反胶球拍,在来球的下降期拉出有明显弧线的强烈上旋球而得名。五十年代以前,世界乒乓球运动曾经是欧洲削球的一统天下,即使1952年在孟买举行的第19届世乒赛上,日本队左藤博治第一次参加世界大赛就以其新武器(海绵拍)与新打法(直握球拍正手长抽进攻型打法)夺得男子单打冠军之后,后来日本的荻村和田中也曾经各自两度蝉联世界男子单打冠军,但是也不能改变欧洲选手对自己削球打法的自信欧洲有号称只有起重机才能拉起来的加转削球手别尔且克,有第25届世界男单亚军老将西多。虽说是亚洲的日本人崛起,充其量世界乒坛也还是削球和长抽进攻的对抗时代。真正给与他们致命打击的还是六十年代初期,当时由欧洲著名削球运动员组成了联队,前往日本进行访问比赛,结果在日本的弧圈球新技术面前一败涂地。此时正值第26届世乒赛即将在北京举办,正在备战的中国乒乓队很快得到这一重要情报,立即派人去香港观察日本的比赛,并很快地掌握了弧圈球技术的第一手资料。为了国家的荣誉,许多当时的优秀国手如:胡炳权、薛伟初、余长春、廖文挺等都放弃了自己原来的打法,自报奋勇环反胶球拍改打弧圈球,模仿日本运动员的打法甘当陪练员。同时针对当时的弧圈球击球时间晚,弧线较高,进攻速度慢等弱点,我国选手精心准备了应对的发球抢攻,台内球进攻,反手进攻与快速推挡等近台快攻的技,战术。在第26届世乒赛上,雄心勃勃的日本队突然发现他们的新技术竟然没有什么秘密可言。更令他们震惊的是在中国队的运动员里也有许多向他们那样拉弧圈的选手。结果在被视为金牌分量最重的男子团体冠军争夺战中,终于上演了徐寅生十二大板扣杀击跨日本队信心的经典一幕。据说在此役中连丢三分的全日本冠军星野成了抵罪羔羊,在赛后恼羞成怒的日本队主教练长谷川喜代太郎给了他一记耳光。此后日本队的许多弧圈球高手都纷纷败在中国小将手下,被誉为“小老虎风格”的庄则栋以其凌厉的近台两面快攻,击败了被誉为黑马的日本队希望之星木村兴治(该君在团体赛中独拿中国队两分);被称为“轰炸机”的李富荣以他凶狠的侧身与正手快攻击败了涩谷;号称“智多星”的徐寅生以他变化莫测的发球、快速推挡变线击败了村上辉夫;被誉为“魔术师”的张燮林使用我国发明的长胶粒球拍,以他的海底捞月式的稳健削球与神奇莫测的旋转变化击败了前世界冠军荻村一智郎。中国继日本之后开始登上了世界乒坛的顶峰,从此世界乒坛进入了以进攻的速度与旋转为不同特点的中日对抗时代,也可以称之为正胶近台快攻与反胶弧圈球攻击型打法的对抗时代。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反胶弧圈球技术有点生不逢时。因为正值中国的正胶近台快攻打法日渐完美,日臻成熟之时,不可能有弧圈球技术发展的足够空间,而崇尚传统的中国人文环境也制约了弧圈球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特别应该指出的是中国第一代弧圈球选手都是陪练起家,而这些无名英雄大多数又不是超一流高手,当时绝大多数青少年运动员心中崇拜的偶像自然是使用传统正胶球拍的近台快攻佼佼者,因此很少有人从小就学习这种被中国快攻打败的日本弧圈球技术。弧圈技术与反胶球拍的普及和推广发生在70年代初期,那时候欧洲新生代运动员已经改变了观念,彻底放弃了传统的削球打法弃守为攻,并将日本的弧圈球和中国的近台快攻融为一体,创造出现代弧圈快攻技术的雏形。直到80年代末在蒙特利尔世乒赛上,瑞典的三剑客——瓦尔德内尔、佩尔森、阿佩伊伦终于以5:0的比分,令人信服地击败了对他们围、追、堵、截了多年的老对手中国队,实现了他们的梦想,再次为欧洲夺回了阔别多年的斯韦思林杯。至此真是十年磨一剑,以速度与旋转融为一体的现代弧圈快攻技术已经成熟,终于成为全世界公认的主流,反胶也从此取代了正胶成为人们首选的球拍。
使用反胶球拍拉弧圈球的攻击速度其实并不比正胶慢,正胶快攻的击球速度主要表现在近台的击球节奏快上,也就力争击球的上升点和最高点,用节奏速度并配合落点和轻重力量来争取主动权。再者正胶球拍由于胶皮摩擦球的系数不如反胶,球板又较厚较硬,故击球的脱板速度快,而且弧线容易低平。因此有的外国人称中国的正胶快攻为“台上短打”,顾名思义就是靠打得快、弧线平和打出距离短来争取时间上的优势。然而使用反胶球拍的现代的快速弧圈球进攻技术,不仅能打出正胶的节奏速度和大力击球时产生的飞进速度,而且还能在进攻的同时制造强烈的上旋,使球落台后产生前冲或前拱,产生正胶没有的加速和变速。也就是说在同样近台范围的进攻中反胶要比正胶多了一个速度制胜因素,即使在失去了节奏速度的离台进攻中,反胶仍可以保持很快的飞进速度和落台前冲的加速和变速,这些都是正胶球拍不容易做到的。既然反胶球拍有诸多速度优势,那么多数人选择反胶球拍也就是乒乓球运动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了。
使用反胶球拍的人经常为反胶的使用寿命所困扰,反胶球拍不像正胶,有时寿命非常短。一般来说即使保护得好,最多也就使用3---4个月。但是也有例外,笔者今年暑期在北京见到一个热爱乒乓球运动的美国老人,他非常珍爱自己的球拍。据他介绍自己每周都要保持3次以上的练习,每次都在1小时以上,可是他的反胶球拍已经使用两年了,看上去似乎还和新的一样。原来他为自己的球拍专门制作了一个有机玻璃的拍夹,每次用后他会用专门的拍面清洁剂擦干净,然后用拍夹将反胶面夹紧,使反胶与空气隔绝,为了防止拍夹与球拍脱离,他还为拍夹的四角安上了螺栓。这位老人从不允许别人随便用手触摸他球拍的反胶面,的确他的球拍保护得非常完好。据橡胶专家介绍:橡胶的分子像线一样缠在一起,经过硫化后,会使硫磺分子与橡胶分子有序的排列在一起。表面摩擦系数好的新反胶主要因为橡胶线状分子排列的短头和空隙产生了对球的摩擦所至,然而使反胶变得不粘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由于尘土杂物将反胶分子间的空隙塞满,使反胶面发生了物理变化。另一个原因是由于反胶分子与空气中的化学物质进一步发生反应,从而使胶面发生了化学变化。根据上述原理只要保持打球的环境清洁卫生,同时也像那位美国老人一样仔细保护自己的反胶球拍,反胶的寿命一定可以使用得更长。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7 1:26:19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