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清华图书馆崔彧摄
11月18日下午,年度清华大学研究生特等奖学金评选结果正式公示,共有来自于九个院系的7名博士生与3名硕士生最终获此殊荣。
在他们当中,有的已手握十余篇SCI论文,累计被引次数破百,做出了引领学科前沿的顶尖成果;有的敢于突破创新,注重跨学科交叉领域的科研转化,在创新创业领域有所建树;有的学术社工双肩挑,服务同学的同时全面发展,样样不落后·····
每个不平凡的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平凡之路」,强如特奖得主的「彪悍人生」,也并非一路坦途。一年一度特奖季,今天带你近距离走近这十位获奖者,愿这些曲折又精彩的经历能够对每一位读者有所启发。
科研就像追「女神」在不断被拒中摸索门路
唐城
唐城,化学工程系级直博生,师从魏飞教授、张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三维石墨烯材料的高效构筑与储能应用。今年博士四年级的唐城已经以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13篇,总影响因子大于,其中ESI高被引论文3篇,封面(含封底)论文5篇,已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今年5月份,获评清华大学「学术新秀」荣誉称号。
唐城是一位酷享学术、天马行空的典范,在他眼中,「科研是一种人生态度,但实验室不是科研的全部」。作为清华大学「未来石墨烯应用兴趣团队」首任辅导员和理事长,他从无到有地将其从无到有地将其发展成包含14个院系9个年级的综合型科创团队,致力于学生主导的石墨烯的产业化应用探索。在一篇阐述石墨烯复合材料的论文中,创造性地将中国太极图的结构与设计思路融合设计,从而成为具有很强视觉冲击的一期权威期刊的封面图。
唐城也经常遭遇投稿被拒的情况,每次返稿之后总是认真揣摩退稿原因,揣摩审稿人心思,反复修改投稿,直到投中为止。在他看来投稿的过程就像追求女神一样:「一次一次被拒绝之后就会更加清楚女神的小心思,慢慢往她喜欢的方向所转变」。值得一提的是,如今科研道路顺风顺水的唐城,本科期间也因为专业课差点不及格,整夜不眠怀疑自己是否应该继续以做科研作为自己的人生路径,也曾因为身兼数职忙累到不可开交而想退学,
「科研其实很痛苦,没有付出,怎么能成功?只是旁人看不见罢了。」他曾利用照澜院半斤糯米开始实验,怀着试试看的态度,却意想不到地收获了新发现。这半斤糯米煮出的文章看似简单,其中实验转折的艰辛只有自己知道。「很多课题看似无心插柳,实际厚积薄发」。「痛并快乐着」,正是他对科研的切身体悟。
「双料特奖」砥砺前行光环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马冬昕
马冬昕,化学系级直博生,师从邱勇院士,研究方向为物理化学(有机电子学)。博士期间已发表SCI收录论文15篇,其中作为第一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10篇,影响因子累计超过70,已授权或公开发明专利2项。曾获北京高校优秀辅导员、清华大学林枫辅导员奖,五四杯首都青年学生乒乓球混合团体总决赛冠军等荣誉。
在光鲜亮丽的学术成果背后,马冬昕曾经历过一段低谷期。年获得本科生特奖之后,她一度信心满满,急不可待地想要攀登科学高峰,「想练就一招制敌的绝技」。然而,本科期间就早早进入实验室科研的马冬昕,在博士起初的两年里,课题毫无起色,实验记录本上写满了「失败」。光环背后是数不尽的压力加身,重压之下,导师邱勇院士曾鼓励马冬昕不抛弃、不放弃,相信他一定能在学期结束时漂亮地做出成果来。痛定思痛,经历的痛苦让其飞速成长、破茧成蝶,凭借扎实的努力和高效的时间管理能力,读博四年期间,她总共合成了84种新材料,制备了近千块有机发光器件,撰写了14本、共计多页的实验记录,创造性地提出可蒸镀离子型材料的通用设计方法。
优秀,从来不止一面。除了热爱的科研事业,马冬昕坦言希望能在教育领域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我觉得在教育理念上和学生培养方面,我们国家还有很多提升的空间。我希望在这些方面能够有所沉淀,有所成长。」家国情怀,独立人格,精湛专业,是每个清华人都应该保有的精神,而马冬昕恰是这些宝贵品行的真正践行者。
三年五篇Science攻克顶尖难题的「女科学家」
万蕊雪
万蕊雪,医学院级直博生,师从施一公院士,研究方向是结构生物学与生物物理学。年7月22日,施一公教授研究组于《Science》上背靠背发表两篇研究成果长文,万蕊雪的名字出现在作者栏的首位。三年来,通过对剪接体激活和剪接反应催化过程中两个重要状态的剪接体复合物的研究,她已手握5篇《Science》一作,其中有两篇排在共同一作的首位。同年九月份,万蕊雪入选中国科协年度「未来女科学家计划」,获得这一荣誉的全国仅有五位。
万蕊雪能够在科研领域迅速崭露头角、独挑大梁绝非运气使然。正是凭借她的快节奏、高效率和高强度,才能铸就顶尖的科研成果。为了能够拿到更好的实验数据,她几乎天天泡在实验室,一直保持着平均每日工作14小时,甚至还放弃了过年回家的机会。
万蕊雪始终不忘为科研发展做贡献和造福人类的初心。「这些荣誉建立了我的自信,以前觉得自己是黄毛丫头,现在觉得自己是世界上做这方面最好的人。虽然更苦更累了,但艰辛中自有幸福。」
美国加州大学细胞与分子医学系教授付向东给予她高度评价:「我认为剪接体近原子分辨率结构的解析,解决了该领域的核心问题,是RNA剪接领域里程碑式的重大突破,也是近30年中国在基础生命科学领域对世界科学做的最大贡献。」
跟NASA抢发文章动力电池热失控领域的先行者
冯旭宁
冯旭宁,汽车系级直博生,师从欧阳明高教授,研究方向为锂离子动力电池安全性。在「以防止热失控为主要目标的锂离子动力电池系统的安全管理」方面,冯旭宁带领其团队发表了国际上第一个大容量动力电池热失控量热研究结果。目前,冯旭宁总计发表SCI期刊论文17篇(4篇近期发表待检索),SCI他引68次,获得相关成果授权专利9项,登记软件著作权10项,作为学生第一发明人获得中国汽车工业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曾荣获教育部学术新人奖、年清华大学「学术新秀」荣誉称号。
冯旭宁在国际上最早获得了大容量动力电池绝热热失控的测试结果,成为该测试技术的「鼻祖」。对于热失控扩展的研究,早于Sandia和NASA半年得到可重复性实验结果并发表论文。和国际知名研究机构抢发论文最终取得胜利,这是他做这项工作时意想不到的惊喜。
冯旭宁秉持着「把最好的成果留给祖国」,为致力于建立国际最好的动力电池安全实验室而努力奋斗。科研任务最繁重的时候,由于实验的特性只能24小时轮回转,冯旭宁搬来被子和行军床,每天睡在实验室。在负责EVS-GTR国际法规TF5工作组主持法规的实验验证工作中,冯旭宁不畏权威,与专家进行公开辩论,坚持自己的试验结果,从而为相关国际法规的制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IEEEFellowJingSun教授给予他高度评价:「我完全被他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表现出的探索热情,追求完美的精神,服务行业与社会的责任感,以及处理事务的成熟稳重所感动,他展现了清华大学最优秀学生的风采。」
毅然从伯克利退学到清华致力中国政策研究
赵小凡
赵小凡,公共管理学院级普博生,师从齐晔教授,研究方向为节能与气候变化政策。从环境工程,到管理科学与工程,再到农业经济,最终到公共政策。赵小凡换了两个国家,换了三所学校,换了四个专业。在她二十余年的学生生涯中,赵小凡做出了四次重要的抉择。
本科毕业之际,她获得斯坦福的最高荣誉——仅授予5%本科毕业生的FrederickTerman工程学术奖;在硕士阶段换方向后,她于毕业前夕在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SSCI;来到伯克利,她又荣获仅授予全校4%新生的BerkeleyFellowship奖学金,而当她发现自己的兴趣是从事中国的节能和低碳发展相关的政策研究时,又毅然选择了从伯克利退学。最终她选择了清华公共管理学院实现自己的理想。
读博期间,赵小凡深入各地调研,发表6篇SSCI或SCI收录期刊上。年发表的一篇论文更是成为管理科学领域的高被引论文。尽管发表了多篇重量级高引论文,相比较于「高产」,赵小凡坦言她更看重做研究的过程和论文的质量,尤其是自己的研究对于公共政策执行层面的实际影响。
她坚持连续七年多次访问同一家企业,每次去都要在企业里面充分调研,从一开始企业管理人员对她「颇为戒备」,到后面被她的热情和专业感动而「无所不谈」,她用自己的努力写出一篇质量上乘,且能够充分全面展现中国企业节能政策执行背后一整套微观逻辑的文章。美国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PhilipA.Wallach给予她的研究成果高度评价:「我认为赵小凡多年来从事的节能政策研究是一项意义重大的工作,因为她一直致力于发现政策执行的真实现状。」
赵小凡说,自己的故事是一个关于「舍」与「得」的故事。「面对未来人生中的每一次取舍,我将继续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从第一到「倒数」他最终敲开科学大门
王宇
王宇,电子系级直博生,师从冯雪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微纳光电器件与光学轨道角动量。他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4篇(ScientificReports3篇、OpticsLetters1篇)、EI论文4篇,在国际顶级会议上做6次口头报告。他曾获iNOW国际会议最佳学生论文一等奖,首届电子系学术新秀等荣誉。他也活跃在社会工作岗位上,获清华大学一二九辅导员奖,清华大学十佳社团协会会长奖。同时,他先后是两家智能硬件创业公司的CEO兼联合创始人。
年,王宇以光电推研第一名的成绩进入了专注于微纳光电器件研究的黄翊东教授课题组,师从冯雪副教授。为了延续一路挑战的作风,他选择了实验室的最新研究领域——光学轨道角动量。然而未曾想到,博士前三年的时光里,他没能发表一篇论文,而一同进实验室的同学几乎都发表了论文,在那时王宇也从实验室推研成绩第一几乎变成了倒数第一。面对落差,王宇每天都在追问自己:「这个难题我为什么就解决不了?」年7月,王宇进入了半年的科研攻坚期,他称那时的自己很疯狂,每天泡在实验室里不知疲倦,状态也渐入佳境。至今他仍清晰的记得,用红外相机第一次看到微纳光电器件发出的光学轨道角动量的时间是年9月26日下午4点,「它是一个清晰的螺旋光环,太漂亮了,仿佛看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正是从这一天的小突破开始,经过了又一年的努力,他终于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论文。
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StephenM.Barnett这样评价他的成果:「王宇等人的工作非常具有创造性,用矩阵计算方法实现了轨道角动量的角态映射。他是一个非常勤奋、开朗和有天赋的学生,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总结几年来的科研工作,王宇认为最重要的是一定要专注,一定要学会持续性投入。十多年的小号艺术特长培养,让他在面对挫折时,仍然能保持乐观与好奇心。他希望自己的研究可以「接地气」,能改善人们的生活,产生实际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坚持带来灵感「爱蜜蜂」的航天器动力研究者
赵杰亮
赵杰亮,机械系级直博生,师从阎绍泽教授,两个主要研究方向为空间机械臂动力学和蜜蜂行为仿生研究。在课题研究期间,赵杰亮共发表学术论文24篇,其中SCI检索论文9篇(第一作者7篇),EI检索论文7篇(第一作者4篇)。申请发明专利10项(已授权和公开5项),并以学生第一、第二完成人的身份承担国防科工局重点项目、国家等科研项目共计6项。其开展的空间机械臂动力学研究的成果已提交到航天五院,将为国家设计空间站机械臂提供参考;在蜜蜂行为仿生领域的研究成果更被国内外上百家媒体争相报道,有望应用于我国航天飞行器动力改进当中。
研究生第二年就顺利拿到国奖的赵杰亮,在别人眼里完全可以继续选择原有实验室的传统优势领域即机械臂研究,从而顺顺利利收获一大批SCI;但是不甘心站在前人肩膀上摘果子吃的赵杰亮,令人意外地选择了一项全新的研究领域——从研究蜜蜂行为出发探究航天器的动力改善。由于实验室不具备相应的条件,同时为了不影响实验室其他的研究课题,他为了得到最好的实验数据,经常见缝插针地利用研究的间隙,往返于清华和几十公里外的香山脚下的蜂房,以求能够更好更近距离地观测蜜蜂腹部的变化。
「我从来不认为自己比别人聪明,我做出了一些成果的原因大概是:在每一次遇到困难的时候,我想的都不是放弃,而是我必须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3D打印创业者变高冷科技为温情满月
王世栋
王世栋,汽车系级硕士生,师从杨福源教授。他是北京紫晶立方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拥有新公司法颁布后的北京市首张营业执照(编号为)。
在谈及创业的初心时,他说到:「年我在德国亚琛进行交换学习,在汉诺威工业展上,我第一次见到了3D打印机。3D打印颠覆了我对制造的认识,我认为3D打印一定会改变我们的生活。」
王世栋回国后就开始利用科研间隙投身于3D打印的开发工作,他绕过国外巨头3D打印的技术垄断壁垒,连续成功自主设计研发出多台3D打印机,并获得了多项国家专利授权,在此基础上于年成立了紫晶立方公司。
为了能够利用3D打印这一「风口」将公司做大做强,他在年初做出了停学一年,全身心投入创业的决定,并得到了来自于导师的大力支持。他的导师杨福源教授认为,王世栋的身上体现出了极强的创新能力,不仅硕士生课题做得好,而且特别善于思考,能够准确把握行业的发展潮流。创业两年多来,王世栋和他的团队已售出3D打印产品两万多件,实现年收入多万元。
他的自强创业故事获得了社会和媒体的广泛北京白癜风怎么办需要多少钱能治好白癜风痒是不是快好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