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5月15日是第26个全国助残日,今年全国助残日活动的主题是:关爱孤残儿童,让爱洒满人间。独山子区注册的残疾儿童有近30名。
●记者吴长占
每天晚上七点,体育中心三楼的乒乓球馆内都灯火通明,人声鼎沸。在挥拍正酣的球手里面,有一位“特殊”的小伙子:他每天都会来馆内打球,他是智障青年,却打得一手好球。
小伙子叫王伟,今年25岁。4月底在南京举行的“铁人杯”全国特奥乒乓球赛场上,他代表自治区参赛斩获了一金两银,给评委和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本来在独山子就有名气的他,这下人气更旺了。
王伟有今天的成绩,妈妈张玉兰感到很欣慰。她用“太不容易”来形容儿子这么多年的成长。
因为出生时缺氧,王伟留下了脑病后遗症。张玉兰和老公王辉带着医院求医,但治疗效果均不明显。王伟四岁会坐,八岁会走路,他的智力水平比一般的智障者还要低。
王辉夫妇想着,把孩子送到学校接受教育,或许会好点。可是因为行动不受大脑控制,王伟根本静不下来,听课让他躁动不安。无奈,在小学四年级选择了退学。上了六年学,王伟几乎没有学到什么东西。
直到现在,除了会读写自己的名字外,他不认识别的字,也分不清阿拉伯数字的大小。王伟也没有钱的概念,分不清纸币的面额大小。
待在家里的王伟,时刻需要人看管照顾,这可忙坏了王辉和张玉兰。智障儿童又不能长时间待在家里,得多出去接触社会。每天只要有时间,父母就将王伟带到街上走走、看看。
在家里,夫妻俩给儿子买了各种玩具。在小车、积木等玩具面前,王伟似乎对小小的乒乓球情有独钟。弹着玩,拍着玩,在床上铺成堆玩……他总是玩不腻。
见儿子喜欢玩乒乓球,每天下午,王辉从居民区送水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拉着儿子到球场,看别人打球。慢慢地,王伟不再满足于当观众了,他想上去打球。王辉不会打,就求别人陪儿子玩一会儿。由于水平差距实在太大,愿意陪王伟打球的人并不多。
王辉就自己买上球拍,陪儿子一起玩。那时候,家里常出现这样一幅场景:两个门外汉,把桌子、地板当球案子,学着别人挥动着拍子。虽然动作笨拙,甚至看着根本不是在打球,可家里的欢笑声却多了起来。
年,独山子残疾人日托站成立。王伟被送到那里,一方面进行康复锻炼,另一方面接触更多的人,共同娱乐游戏。也正是在日托站,王伟幸运地迎来了走上乒乓球赛场的机会。
年,克拉玛依市临时组队,备战年的自治区残疾人运动会。独山子也有参赛名额,区残联负责对身体故障者进行初选。王伟跑不成步,羽毛球、排球等更是没有一点基础,就填报了乒乓球项目。
王伟对乒乓球感兴趣,但作为选手去打比赛,他还差得太远太远。“不会握拍子,拿上拍子不知道往前推,更不要说左右挥拍了。”在教练刘维克、当时的领队王秀梅看来,王伟并不具备打比赛的能力。
教球的难度可想而知。手把手地练习,用简单的语言沟通讲解,想着法子去鼓励弟子,刘维克、王秀梅承担的角色不单单是乒乓球教练,更像是心理医生。
智力偏低,可王伟是个执着的孩子。教练教他怎么做,他会一直做下去。一个握着球拍从腹间到眼眉的挥拍动作,王伟天天对着镜子练习,一练就是几个小时。在教练、家人的帮助下,经过一个月的坚持,王伟会发球、推球了,打起球来也显得有板有眼了。
年,自治区第五届残疾人运动会开幕,这是王伟参加的第一个大赛。他给了大家一个惊喜——夺得了乒乓球乙组20级第一名。之后,在年克拉玛依市第五届残疾人运动会及第二届特奥运动会上,他获得男子20级乒乓球第一名,并被评为“优秀运动员”。
王伟的天赋逐渐显露,屡屡参赛获得佳绩。他也多次参加独山子区的健全人乒乓球比赛,并多次打败对手。
年的自治区第六届运动会暨第三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是王伟命运的又一个转折点。
那次,他再次获得男子20级乒乓球第一名。这个冠军的含金量很高,因为在决赛中,王伟的对手是乌鲁木齐市的刘道培。
刘道培是全国优秀运动员,在乒乓球界名气很大,素有“新疆的阿凡提”之称,曾多次参加全国特奥运动会,并获得冠军。年代表中国参加世界夏季特奥运动会,获得了世界第四名。
与刘道培交手获胜,王伟可谓一战成名,也让自治区体育局的领导“相中”了他。年,代表新疆队赴四川省江油市参加全国第九届残运会暨第六届特奥会的名单里,王伟赫然在列。最终,他不负众望,勇夺乒乓球单打第一名、双打第二名。
王伟获得的最近的一个冠军,是在今年4月底的南京特奥乒乓球赛上。这次比赛,王伟拿到单打第一名、双打第二名、混双第二名的好成绩,并获得了“体育道德风尚奖”。
在赛场上,王伟总有取胜的欲望。不管打比赛还是训练,只要案子那边有对手,他就不会停止进攻。
王伟不认识数字,平时练习定点发球,他从不记得发了几个、成功了几个。比赛中的即时比分,王伟也看不懂,心理干扰因素就少了许多。
但是,王伟也需要人给他鼓励。每次外出打比赛,张玉兰总是跟随前往,她知道儿子的性格和习惯。不管比分领先还是落后,每当儿子往看台上与自己对视,张玉兰总会及时地向儿子微笑,并伸出大拇指。这是母子俩多年来形成的默契,正是这种只有妈妈才能给予的“安全感”,让王伟在球场上超水平发挥。
如今,王伟去球馆打球,总有热心的市民陪他打上几局,给他指点指点。
这几年,王伟的变化明显,性格上逐渐开朗,话也多了,也敢去人多的地方了,这让王辉和张玉兰很开心。
“独山子好人多,给了我们很多帮助。现在儿子有自己的爱好,每天开开心心的,我觉得吃再多的苦都值得……”张玉兰希望儿子变得越来越好。
作为王伟的教练,刘维克也基本天天到球馆打球,每次他都要跟弟子打上几局。刘教练说:“这个娃娃有打球的天赋,我愿意教他。相信在大家的帮助下,他的球技还能提高。”
今年,王伟25岁。在外人眼里他是个“特别的小伙子”,但在王辉、张玉兰的眼里,他永远是个孩子。
从年到现在,王伟基本每天都去体育中心乒乓球馆训练,张玉兰就在那里找了一份保安的工作,这样她就能随时照顾儿子了。从四区到文体中心三公里的路,这些年,王辉、张玉兰来回接送儿子不知走了多少遍。在让王伟尝试独立骑自行车去球馆的那几天,王辉还是放心不下,就跟在儿子后面,直到目送王伟进入球馆后才回家。
有些想法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王伟却可以感受到父母的爱和付出,他的眼神里写满了感激。有时,王伟会做些让爸爸妈妈感动的事情,比如扫地、擦桌子,帮家里到商店买东西。每天下午,从家出发到体育中心后,王伟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电话,给爸爸妈妈报个平安。
年9月,在残联的帮助下,王伟在明珠夜市找到一份打扫卫生的工作。他明白,靠着自己的劳动,可以给父母减轻点负担了,所以这几年来,他从没有迟到、旷工过。下班后,再去体育中心打上三四个小时的乒乓球。天暖和了骑自行车,冷了就坐公交车,一年四季,风雨无阻。
在他的心里有一个梦想,那就是能站在世界特奥会的乒乓球赛场上。
本期编辑:陶红崔山平朱新文庞艳秋
校对:苗林
视觉设计:陈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