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病院名师天团
李煜晖
北师大二附中文科实验班语文高级教师
北师大教育领导与管理专业博士
致力于传统文化教育与经典阅读研究
一、高考作文如何避免跑题
1.不要泛化概念
天下没有相同的作文题目,每一个题目都有其特殊性,尤其是材料作文,准确深刻地把握这种特殊性,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是泛泛而谈相关概念,是取得高分的关键。泛化概念往往和学生的“宏大叙事”习惯有关,许多学生写作文,上来就是人类社会、国家兴亡,却不会“解剖一只麻雀”,这样的文章一定是空谈误事的。所以,我们要像挖掘机、像电钻一样思考,往深处挖,向硬处钻,才能有入木三分的认识。
例:年北京卷
老计一个人工作在大山深处,负责巡视铁路,防止落石、滑坡、倒树危及行车安全,每天要独自行走二十多公里,每当列车经过,老计都会庄重地向疾驰而过的列车举手致敬。此时,列车也鸣响汽笛,汽笛声在深山中久久回响……
大山深处的独自巡视,庄重的巡礼,久久回响的汽笛……,这一个个场景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和思考?
请在材料含义范围之内,自定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字的文章。
有的考生看到了老计的“平凡”,于是在平凡上大做文章,但是老计的平凡和雷锋的平凡一样吗?老计的平凡和天津白芳礼老人的平凡一样吗?老计的“平凡”的特殊性是什么?这是需要我们深思熟虑的。
可以说,他的平凡是每一个普通人的平凡,但他对待平凡的生活并没有焦虑、不满、埋怨、懈怠甚至自卑,他体验到了平凡岗位的意义和价值,他在平凡单调的岗位上体验到了满足与回报,他用坚守的行动对待平凡,他用庄重的态度面对平凡,他用饱满的心灵体验平凡,于是他的平凡就有了诗的旋律、画的美感和生命的尊严。这应该就是“老计”的特殊性。一上来就把“平凡”抽象出来,然后用完全不一样的东西来扣题,拿最抽象的东西说事,这就是泛化概念。
2.不要衍生概念
考生在审题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衍生概念,从而不能准确理解作文题目中核心概念的完整内涵。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表现形式就是由作文题目中的核心概念跳到相应的近义词或相关词上去,从而延展到了命题人的命题范围之外。例如,作文要求写“诚信”,有的考生却衍生出了“信任”、“信服”、“真诚”、“诚恳”等一系列概念。衍生概念源于不负责任、没有指向性的联想,这是导致作文“跑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例:
探究作为我国现行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常常出现在课堂、实验以及课外学习过程中。有的同学觉得,探究给自己留下了一段难忘的学习经历,有的同学认为,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有的同学则抱怨,探究在教学活动中往往流于形式——
对课内外学习中的探究,你有何体验、见闻或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写记叙文或议论文,(2)不得透露个人信息。(3)不得抄袭,不得套作。(4)字数不少于字。
根据材料语和提示语,可以锁定关键词“探究”“方式”“学习”“形式”等,解读出材料语的中心。但是,若将“探究”理解为了“探索”“探寻”“探查”,则与材料中的所指的学习方式有所出入了。
3.不要肢解材料
肢解材料,是一种“以部分代整体”的错误,主要是整体感知能力不够造成的。许多考生有一种“童稚病”,像三五岁的小孩子一样,兴趣点很容易被细枝末节吸引,习惯从材料的一枝一节出发进行思考,这实际上是一种盲人摸象的思维方式。
例:
一个游客去波罗的海海滨度假,找到一处房屋,打算同房东——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签下租房合同。老人劝他不妨先试住几天,看究竟合适不合适,再作决定。
游客住下后感到很满意。到第5天,将要签合同时,却发生了一点意外:一个精美的玻璃杯被他不小心打碎了。他有些忐忑不安地打电话告诉了老人,老人说:“不要紧,你又不是故意的,我过来签合同时再拿一个来。”游客把碎玻璃和屋里的其他垃圾打扫了。不久,老人来了,进屋后就问:“玻璃杯碎片呢?”游客回答说,已装进垃圾袋,放到门外了。老人赶紧出门,打开垃圾袋看过后,脸色凝重地对游客说:“对不起,我不再把房子租给你了。”
然后,老人仔细地将玻璃碎片一一捡了出来,放入另一个垃圾袋,写上:“玻璃碎片,危险!”
要求:1、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选准角度,明确立意;2、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字;3、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这则材料作文可谓一波三折,情节跌宕,有波澜、有起伏。游客打碎了一个精美的玻璃杯,老人原谅了他。但情节一转,老人却因为游客把玻璃杯碎片和其他垃圾一起装进垃圾袋,放到门外,而拒绝游客的租房请求。结尾处可谓“柳暗花明又一村”,它体现了一种价值引领,彰显了一种责任担当,让人深受触动。这个材料贴近生活,耐人寻味,具有多元化的含义。考生可以从多个角度去思考与挖掘,诸如关爱与责任、善良与宽容、尽职与原则、以及生态与环保等。
但是,有的考生深陷故事一隅,盲人摸象,只从材料的部分出发进行分析,而无整体意识,说老人原谅客人打破杯子,有着宽广的胸怀;抑或帮这些游客出主意,争取老人的原谅;或者认为老人不租房子了有点大题小作……这些想法都是在没有整体理解本则材料、领会命题者导向的基础上的片面思考,从而造成了审题失误。
二、高考作文如何立意
1.立意的准确与开放
所谓准确,即是要建立在对材料的深入剖析之上,抓住材料的重点与核心问题,大中取小,准确找到与命题人相关的对话点。所谓开放,即是要在准确立意的基础上,通过联类、拓展,不局限于材料本身,而能生发开来。即准确地解决一个问题后,能抽象出一个道理,以此统观相类问题和现象。
准确与开放有着紧密的联系,准确未必就开放,开放是比准确更高层次的要求。正如王国维所说:“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立意的准确即是“入乎其内”,而开放即是“出乎其外”。“入乎其内”要为文章的“出乎其外”埋下根基,“出乎其外”时也要时时刻刻想到往“入乎其内”上靠拢。
要做到立意准确,需要先立境,再立论。换句话说,即是要先对题目进行整体感知,经过充分地分析之后,再从中抽取并确立论点,这才能保证准确性。要做到开放,就需要有大量的积累,而且放开后还要能收回来,时刻围绕着准确定位的观点进行延展,而不是恣意散漫、一泻千里。
举个例子:
北京卷:鹿特丹世乒赛中,中国队又一次包揽了冠军。网上展开了讨论,有人认为是值得开心的事,有人说如果一个国家长期包揽,对该项目不利,有人说应该让出金牌……
这属于案例类的材料作文。怎样做到“入乎其内”呢?材料讨论的是面对成功,我们应该如何自处的问题。我们在比赛中获得荣誉,问心无愧,但从长远来看,一家独大也不好。这其实在谈,一个人强大后应该如何对待、运用自己的强大。套用苏东坡的话就是:“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强者应该如何应对他的强大呢?如果我们能将这个问题的内涵与外延厘清的话,能讲的其实有很多:英国强大了就肆无忌惮,美国强大了搞殖民主义,而大明朝强大了便有郑和下西洋,赠送、联谊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从这个角度来看,今天中国乒乓球队不仅有振兴中国乒乓球的任务,还有振兴乒乓事业这一更崇高、更艰苦的任务。在这个立意过程中,我们经历了入乎其内的深入分析,这样准确的分析是必不可少的。但我们不只是分析乒乓球,写作文的人毕竟不是打乒乓球的,我们要做的是由此牵引出更多相关的东西,得出抽象的、上位的理念,再由此去指导我们具体的认识与做法。这其实就是由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过程。
2.立意的深刻性
深刻独到的思想观点,是优秀作文的灵魂,也是高中作文的重点和难点。由于相对欠缺丰富的阅历和较为成熟的心智,在日常生活中没有养成勤于思考、独立思考的习惯,加上阅读积累不足等原因。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着立意浅近、观点俗套、空话连篇等问题。这与高考作文评分标准的要求是很不匹配的。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发展等级”有四项内容,排在首位的就是“深刻”。关于“深刻”,《考纲》有三点解读:“透过现象发现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性”。
(1)“透过现象发现本质”
什么是现象,什么是本质?现象是可直观感知的语言、行为、结果、风气、潮流等外在表现。本质是经过思考抽象概括出的事物的内在属性。我们可以观察一些典型例子:
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也,柔弱者生之徒也(《老子》);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熟语);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毛泽东语)。
类似这样的名言警句有很多,仔细推敲不难发现,它们无一例外地做到了这一点。
如何透过现象深入本质呢?方法有很多,讲三种常见的方法。
第一种方法:问动机。不以人物和事件的结果作为分析和评价的唯一标准,尝试从人物做事情的心理动机(出发点)入手,进行深入挖掘。
例如,“信陵君窃符救赵”,史书记载信陵君应平原君之请,窃魏国兵符,击退秦兵,保全赵国,缓解六国亡国之危。此举历来备受称道。但唐顺之《信陵君救赵论》对这一历史事实的分析十分深刻独到,就运用了问动机的方法,令人耳目一新:
平原君以婚姻激信陵,而信陵亦自以婚姻之故,欲急救赵,是信陵知有婚姻,不知有王也。其窃符也,非为魏也,非为六国也,为赵焉耳。非为赵也,为一平原君耳。使祸不在赵,而在他国,则虽撤魏之障,撤六国之障,信陵亦必不救。使赵无平原,而平原亦非信陵之姻戚,虽赵亡,信陵亦必不救。则是赵王与社稷之轻重,不能当一平原公子,而魏之兵甲所恃以固其社稷者,只以供信陵君一姻戚之用。幸而战胜,可也,不幸战不胜,为虏于秦,是倾魏国数百年社稷以殉姻戚,吾不知信陵何以谢魏王也。
许多作文题目,我们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来使立意深刻。在样本分析中,我们讲解了“新鞋踩泥”的材料,用的就是这一方法,请参看。
第二种方法:做假设。既定的事实和现象原本都具有多种可能性,将各种假设罗列出来,与事实相比较,有助于加深对实事本质的认识。
这种方法在议论文中十分常见。《六国论》《阿房宫赋》《信陵君救赵论》都是典型的例子。例如《阿房宫赋》: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文中的假设让读者看到了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可能性,进而与作者一起对统治者不吸取历史教训导致身死国灭感到痛惜,这就是假设的力量。同样,议论人物时也可以采用做假设的办法,提炼出深刻的观点。例如,有考生在文章中谈到屈原之死,运用假设的方法,得出了非常深刻结论:
屈原本不必死。若随其流而扬起波,与上官大夫、令尹子兰沆瀣一气,如何不能换取一世荣华?如不屑与小人为伍,隐居于青山绿水,世外桃源,晚食当肉,安步当车,如何不能得一生宁静?如果胸怀大志,不甘寂寞,身处战国争雄之际,以彼之才,何国不容?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不改心系故国;进则有方,退而有路,宁愿以死明志。这就是屈原:虽千万人吾往矣,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就是中国士大夫精神:谋家国不谋身,为气节不苟活!
第三种方法:比异同。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但所有树叶毕竟都是树叶:现象有特性,也有共性。特性与共性都是在比较中获得的。最常见的做法是,以写作对象为中心,汇集相同点较为明显的事物,通过比较发现写作对象的特殊性,从而加深对该事物本质的认识。例如,面对年北京卷的命题(参见第一章),有的考生用生活现实与“老计”进行了深入的比较,深刻而有感染力:
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都是平凡的。但是很多人对待平凡的生活却缺少应有的态度、行动和体验。都市让我们浮躁,欲望让我们焦虑,得失让我们徘徊,比较让我们失落,于是在我们平凡的生活中没有灵魂在场,只有躯壳奔忙。当生活的平凡走向心灵的空洞时,老计的故事给了我们深深地启迪。
(2)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有来龙去脉、前因后果。揭示事物内在因果关系就是根据已知的、外在的“果”推究未知的、内在的“因”。正确归因能起到一针见血的效果。例如《齐桓晋文之事》有这样一段记载:
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对“以羊易牛”的结果,有不同的归因。百姓:以王为爱也。齐王:吾何爱一牛?孟子:牛羊何择焉?齐王:宜乎百姓之以我为爱也!孟子: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孟子这种善于归因的思维方式揭示了齐王深层心里动因,不仅得到期望的赞许,也值得我们在写作时借鉴。
根据心理学家的分析,事件的原因无外乎有两种:一是内因,比如情绪、态度、人格、能力等;二是外因,比如外界压力、天气、情境等。一般人在解释别人的行为时,倾向于性格归因;在解释自己的行为时,倾向于情景归因。我们在写作文时,对事件的原因要两方面综合考虑,尤其要把内因作为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这样才能正确归因,得出深刻的观点。我们可以通过两道例题说明这种归因方法。
例题1:有两只老虎,一只在笼子里,一只在野地里。笼子里的老虎三餐无忧,野地里的老虎自由自在,他们互相羡慕对方的自由或安逸,最后互换位置,但不久两只老虎都死了。一只因不会捕猎饥饿而死,一只因困在笼中忧郁而死。
在这则材料中,从笼子里走出的老虎获得了自由却没有获得捕食的本领,走进笼子的老虎获得了安逸却没有获得在狭小空间生活的心境。追根溯源,就在“互相羡慕,互换位置”八个字中。互相羡慕无可厚非,互换位置大可不必。
正是有这样的合理归因,有的考生才写出了精彩深刻的作文:
生活如围城,外边的人想进去,里边的人想出来,大家只看到对方的好处,殊不知各有各的烦恼与无奈。倘若一个人不能欣赏所处的境遇,发现身边的快乐,享受当下的生活,恐怕就要永远“生活在别处”,长久处在惶惑不安之中。
例题2:中国留学生见德国人做事刻板,就存心捉弄他们。在相邻的电话亭上分别标了“男”“女”字样,看“死心眼”的德国人怎么做。他们发现所有打电话的人,都像看到“男”“女”厕所的标志那样,毫无怨言地进入了该进的亭子。有时,“女亭”闲置,男生宁可排队也不往“女亭”这边运动。
在这则材料里,中德思维方式的不同导致了这一场面的出现。中国人讲究变通,变通的结果是圆滑,做事先想怎样对我有便利;德国人重规则,规则的结果是刻板,做事先考虑遵守规则,该做还是不该做。正是由于对内因进行了合理分析,这则看似滑稽可笑的材料才富有了深刻的警示意义,有的考生写到: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能使个人问题局部或一时得到解决,但难免时常践踏公共道德。只要有利可图,则无事不可为:为走近路可以践踏草坪,为发财可以造假,为完成指标可以浮夸,为升官可以行贿,视公德法律如无物,并为此沾沾自喜。而德国人以自身的刻板和“傻气”维护了公共道德。
(3)使“观点具有启发性”的方法
有两种常用的方法,一是“变视角,突破思维盲点”。这里可以用魏源先生的一句名言做例子。在谈到用人问题时,他说: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长,不知人长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长,则不可以用人,不可以教人。这句话典型体现了这种方法。一般来说,我们用人,能知人之长、知人之短,就已经很不容易了。他却突破了这样一个思维盲点,认识到“长中有短”“短中有长”,这是非常辩证的思想。
比方《三国演义》里面描写的关羽,讲义气是他的长处,但“义释华容道”,长处却变成了短处。再比如张飞,鲁莽是他的短处,但对敌人来说何尝不是障眼法?只要一用计,肯定能成功,比方“智取瓦隘口”,这就是他“短中之长”。诸葛亮善用二人,恰好诠释了了魏源所说的道理。
另一种方法是“求共鸣,抒写时代人生”。这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文章要有时代感,写出对当今时代的反思:对面临的共同困惑或者社会生活中的普遍问题进行关照,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二是有人生感,写出自己独特的生活感悟和生命体验。
3.立意的新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