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节选自季勇博士学位论文第3章第一、二部分。本文主要对中国股市泡沫展开理论研究,作者首先结合现有文献的研究与中国实践,对股市泡沫进行了合理界定;接着根据历史研究法回顾股市泡沫的重大历史事件,包括荷兰郁金香事件、法国密西西比泡沫、英国南海泡沫事件、年的美国股市泡沫、年纳斯达克股市泡沫以及年国际金融危机,并对以上泡沫事件进行了规律总结,这对中国股市的研究具有一定借鉴和启示意义。敬请阅读。
文/季勇在关于中国股市泡沫的讨论中,现有文献更多集中在理论研究层面,实证方面主要停留在对股市泡沫存在性的检验,但以股市泡沫的度量为代表的量化研究尚不成熟。其中的关键在于对股市泡沫的界定,以往的理论研究中大多援引Kindleberger()的定义,将股市泡沫视为一种状态,即股价在一个连续过程中价格陡然攀升后又暴跌的过程。这种界定较为抽象,不利于股市泡沫的量化分析,因而,在股市泡沫的理论研究部分,首先有必要为之后的分析奠定基础,对股市泡沫进行合适的界定。其次,由于中国股市成立时间相对较短,展开分析时就有必要借鉴国外成熟金融市场的历史泡沫事件,进行规律总结,为分析中国股市泡沫提供参考。最后,结合总结的规律与中国实践,提取股市泡沫的一些共同特征,对其生成机理展开深入研究。
一、股市泡沫的界定“泡沫”一词常被用于形容无法实现的愿景,来源于物理学,主要被用于描述固体或液体中气体的分散和聚集的状态。而由于泡沫内部空无一物,充斥期间的是虚无的气体,气体受外力影响会不断扩散使泡沫越来越大,当内外压力的差异到达一定临界点后,泡沫就会破灭,甚至消失。这一动态特征与经济学领域中资产价格的变动非常类似,价格的持续暴涨暴跌如同泡沫的膨胀和破灭,对资产价格变动的解释也可从资产价格泡沫的角度进行分析。经济学界对此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均承认资产价格中泡沫的客观存在性,但对具体概念的界定仍存在分歧,主要原因在于,不同于物理学中泡沫内部的虚无性,资产价格具备一定的“实体性”,判断泡沫的难点在于区别资产价格中的“实体部分”,只有脱离于该成分的“虚拟部分”才能被视为泡沫。
年出版的《帕尔格雷夫政治经济学大辞典》最早将泡沫经济定义为高度投机的任何不良商业行为。而随着泡沫现象的层出不穷,在年再版《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援引了Kindleberger()对泡沫的定义,即泡沫更多的是指一种状态,一类或一系列资产在一个连续过程中价格陡然攀升后又暴跌的过程。初期的价格上涨会使人们形成价格会继续上涨的预期,由此吸引新的买主进入市场,但他们并不对资产的实际价值、使用用途以及盈利能力感兴趣,只希望在价格上涨后卖出从中赚取差价。这一过程极易受预期影响,无论是资本市场内部还是外部因素的影响,一旦预期出现逆转,价格会急剧下跌,资产泡沫破灭,最终爆发金融危机。这一定义很好地贴近了泡沫的典型特征,但并未对泡沫进行具体的界定,主要偏重于从表现形式和产生后果角度进行描述。当然,从中我们也可看出投机行为在泡沫中扮演的角色。实际上,早在年,查尔斯?马凯在总结英国南海泡沫和法国密西西比泡沫事件的经验教训时就已指出,由于对利润的贪婪,普罗大众往往存在投机心理,投机会加大股票价格的波动,健康的股票市场离不开投机,但当投机心理聚合超过一定程度后,股价的上涨会变得疯狂,而任何投机只有以实际盈利为止才算成功,卖出股票是必然途径,过度的繁荣也必然会归于最终的崩溃。凯恩斯()也提出了著名的“选美理论”,他认为股票投资与选美比赛类似,选美比赛中的评委很容易根据其他人的选择来决定自己的选择,但由于事先并不知情,因而需要对其他人的选择进行预测。股票市场的投机者也并不北京最好的白癜风医院在哪北京治疗白癜风到哪里好